虽然年龄一天天变大,仍旧懵懂如初,总是困惑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自己,也不知道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。偶然中从朋友那听说了武志红老师,并在朋友推荐下看了他的《为何家会伤人》一书,心折于武老师对中国家庭里关系和情感的认识和剖析。感谢他写出来分享给广大的读者,让我也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、现在,再重新展望未来的自己。
珍视爱却又总是错失爱,决定了一门心思的付出却看起来好像又走了弯路。某些总也想不通的命运般的部分,以及一些总也避不过的弱点,现在知道了原因。童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。“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,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。如果你觉得它荒诞,很可能是因为你并不理解它。”
书中通过四个方面,阐述了中国家庭里的人物和情感关系,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:
1、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。恋爱是对童年生活的重温,恋人是内心深处父母的折射,因此,学会恋爱,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。明白恋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而不是自己“爱的工具”。放下自己看待世界的坐标体系,进入恋人的坐标体系,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。避免恋爱和家庭关系中容易不自觉犯的错误:猜忌、以为TA常做什么=TA爱做什么、工作上的权力规则带回家里。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。健康的家庭,充盈着爱,也懂得分离。
夫妻关系应该处于家庭第一位,如果亲子关系(包括公婆和丈夫、丈夫和孩子、妻子和孩子)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,极其容易产生两个问题:糟糕的婆媳关系和严重的恋子情节。但是不管有多么爱自己的父母和小孩,他们终将离开自己,过属于他们的生活,唯有配偶才是真正陪伴自己一生的人。为了父母与小孩的健康,我们也不应当过于爱恋他们,让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自己的另一半。因为,最爱的,必然都最难以割舍,既然是必然要割舍的,就不要让它成为最爱。
这才是家庭健康之道,夫妻关系是家庭里的第一位,这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。
2、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。母亲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,婴儿从母亲那里看到自己的存在。孩子从母亲那里看到自己,为了获得母亲的爱,他/她愿意做任何事情去讨好她。然而孩子一旦得到了足够的爱,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,他/她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。顺父母意思的前提是,孩子缺乏存在感,他/她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甚至社会的认可。相反,有健康自我的人,他会很爱父母,但他做事情,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,而不是顺从父母的语言。
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“成为自己的人”,但抚养者总是非得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己的孩子,于是孩子的意志就被压制了,最终在不同的程度上丢失了自己。每个孩子有他/她们的使命,若父母想决定孩子的命运,就破坏了孩子的命运。因此在要明白分离,学会分离。人的一生就是分离的一生。
第一次分离:分娩。分娩中的三种分离(成熟分离,自然分娩的过程结束的那一刻,妈妈把婴儿抱在怀里的那一刻,爱意会达到顶峰。拒绝分离,例如传说中的哪吒。单纯分离,剖腹产)。
第二次分离:与妈妈“分手”,与妈妈的心里分离是一生中最关键的分离。大概出现在6个月至36个月大期间,明白妈妈是妈妈,我是我。开始探索外界,需要母亲作为自己背后的依靠和心理上的支撑。
第三次分离:与“家”的分离。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尤其学会在对应的阶段给予孩子需要的爱,不要用溺爱来制造温柔的陷阱束缚孩子的成长,也不要无视孩子的感受,强加自己的要求给孩子。
3、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。“父母们自己的心里需求得不到满足,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。”转嫁一:有劲全往孩子身上使,除了学习,什么也不要孩子做--自己停止进步的脚步,把自己不适应社会的焦虑转嫁给孩子。转嫁二:把“理想自我”强加给孩子,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--把孩子当作证明自己的工具。转嫁三: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--教育学家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教学手段的对象。转嫁四:“打是亲、骂是爱”--通过打孩子来宣泄自己的情绪。
4、中国式家庭。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:结婚时选择的标准不是爱恋、激情等,而常常是安全感,长辈为儿女选择、年轻人自己选择都常常如此。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。夫妻关系的基石普遍没打好。
婚后,因为没有感情滋养,也因为女性更缺乏安全感,导致妻子觉得孤独,于是去抓丈夫,控制丈夫,而丈夫重温幼时被母亲吞没的噩梦,丈夫选择逃走,逃走的方式可以是工作、爱好、其他女人等。
妻子感觉更加孤独无助,越是想要抓紧,男人跑的越远。等有了孩子后,妻子终于发现,孩子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,于是她开始抓孩子。并且最好是个儿子,那么儿子不仅弥补了情感的空洞,还在相当程度上岗弥补了情欲的空洞,结果她把儿子抓得更紧。同时,丈夫逃离妻子时会愧疚与不安,也担心后院起火,当发现儿女可以填补妻子内心的空洞时,他也会将儿女推向妻子身边。甚至不与孩子竞争,而是迫不及待的将孩子推给妻子,这样他就自由了。于是男孩得到母爱表面过多但质量堪忧,普遍存在严重的被吞没床上,使得男孩子不能表达情欲并且比较被动;女孩子则相对得到母爱和父爱都比较少,容易有严重的被抛弃创伤,他们虽然也有被吞没创伤,但相对较少,所以相对男孩要主动一些。
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,男孩拒绝表达情欲,拒绝亲密且被动;女孩则不知情欲为何,并且因为被抛弃的创伤,对亲密有强烈的渴望又觉得得不到,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,即被动的男人。于是又重复新的轮回—夫妻之间缺乏情爱。
妻子想抓住丈夫,丈夫想逃离,这还不够,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儿子,而对于妈妈,儿子意识上还不能逃离。于是产生了独有的中国现象:儿子必须和妈妈黏得紧一些,不能逃离;儿子和妻子疏远却成了可以接受的现象,唯独妻子不能接受,但她只能独自品味。
结果婆媳关系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战争,目的是争夺被动的儿子,至于公公,已经成了这个家庭可有可无的注脚,没有人争夺他。除非他生命宽广而精彩,负责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。
通读全书,我深深的感觉到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,健康的爱是多多益善,以爱为名义的纵容、强迫、溺爱、扭曲、都不是真正的爱,那只是披着爱的外套的伤害。“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”这只是一个懒惰的父母逃脱自我反省的借口。我们应该学会用爱来开始一段关系,组合一个家庭,认识到只有配偶才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伴侣。而孩子,是美丽的爱情的结晶,我们呵护他/她的成长,在该帮助的时候帮助,该放手的时候学会放手。让他从树荫下的小草,成长为独立的大树。让他/她吸收属于他/她的风雨和阳光。孩子是一只鸟儿,父母的爱就应该是给他们撑起的蓝天,而不是以爱为名义的牢笼。
对于此书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,虽然来不及改变过去,但是开始尝试剖析自己的内心,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,以及竖立破釜沉舟要去改变的决心。也许年少时也曾受到父母的伤害,更重要的是找出伤口并且包扎好它,从现在开始学会爱,学会自己给自己安全感。尊重自己的感受。
借用书中的结语:家是港湾,爱是退路。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港湾和退路,善待心中所爱。